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IOFC

一小時生活圈 - 規劃這個圈:輪椅使用者、傷健人士、推嬰兒車的父母,如何「安心出行」?

Updated: May 19, 2022


一條窄路,對Patrick般推著輪椅的照顧者、傷健人士、推嬰兒車的父母、長者,是出行的挑戰。小至樓下的街有多闊,背後都是由不同政策、指引,塑造出香港今天的模樣。我們的城巿規劃,如何透過這些框架,照顧大家的日常生活?

圖片來源:《明報》


Patrick走過的街不平整、暗斜、窄。最窄是灣仔道近籃球場段,僅容一人穿行。據區議會調查 ,灣仔街道狹窄、過路口無下斜路邊石,危及輪椅使用者安全。而灣仔、旺角等較早發展的舊區都有類似問題,因當時的規劃未有「無障礙」意識。故規劃署的《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》(《標準》)建議舊區重建時擴闊行人道 ,亦建議行人道最少闊2 米,以照顧輪椅使用者 ,不應高低不平 。不過《標準》只是指引之一,實際設計會參考運輸署、路政署規格 。


過馬路趕不及轉燈是另一難題。其實運輸署在21個過路口設智能裝置,長者或傷健人士用八達通拍卡,可延長綠燈 。若推而廣之,我們的城巿會更以人為本。


一地多用「安老院x托兒所」,諗得過?

若你老了,想去哪裡玩? Patrick只能帶媽媽逛中央圖書館。私營安老院不受《標準》規範,不少位於商住大廈;至於社署資助的安老服務,《標準》建議社區照顧中心宜就近休憩用地或遊樂場 ,安老院則無類似要求。


Patrick幻想一座工廈有安老院、托兒所、還有醫療、藝術、運動設施。其實台、日、英、美早有「安老院x托兒所」,共用休憩空間,鼓勵「代間學習」,長者找回生活價值,活動身體,小孩也學到關愛、衰老等人生課題 。建築署的《長者友善設計指引》也建議戶外休憩空間應鼓勵跨代交流,助長者與社區保持連繫,有助他們身心健康 。


巿區工廈交通便捷,方便照顧者接送。不過,工廈若要容納安老設施、托兒所,改建時要考慮通風、採光、消防安全,而工廠區有貨車出入、噪音污染,或需一併改劃周邊土地用途。


政府提出社區設施一地多用,可積極考慮「安老院x托兒所」。《2030+》希望營造家庭、長者友善的環境,以鼓勵育兒及居家安老。問題是建議如何成為政策,落實為以人為本的街道、設施,讓我們的城巿照顧好每一個人?


文:伍美琴(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)、黃熙麗(研究助理)


參考資料:

  1. 灣仔區議會《2017灣仔區無障礙調查計劃報告書》https://www.hkfhy.org.hk/upload/report/130/doc_zh/5dade5ad1bc94.pdf 

  2. 規劃署《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》第十一章《城市設計指引》 https://www.pland.gov.hk/pland_tc/tech_doc/hkpsg/full/pdf/ch11.pdf 

  3. 規劃署《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》第八章《內部運輸設施》https://www.pland.gov.hk/pland_tc/tech_doc/hkpsg/full/pdf/ch8.pdf 

  4. 運輸署延長行人閃動綠燈的智能裝置https://www.td.gov.hk/tc/transport_in_hong_kong/pedestrians/pedestrian_crossing_facilities/smart_device/index.html

  5. 社企流「讓孩子與老人跨越世代:西雅圖代間學習中心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」 https://www.seinsights.asia/article/3289/3324/4580 

  6. 建築署Elderly-friendly Design Guidelines https://www.archsd.gov.hk/media/reports/practices-and-guidelines/20190326_5501_Elderly-friendly%20Design%20Guidelines_FINAL.pdf 






53 views
bottom of page